荊防敗毒散:應用歷史久遠的經典治疫名方
發布日期:2021-02-05 閱讀次數:1509 來源:中國醫藥報
摘要: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醫藥經典古方在治療疫病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和重大應用價值,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以滿足廣大群眾防疫需求。
荊防顆粒是依據《攝生眾妙方》所載荊防敗毒散而研發的現代成方制劑,已生產銷售30余年,多年的臨床應用也切實證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一個源于經典、遵古制劑的現代中成藥。
荊防敗毒散來源于人參敗毒散。人參敗毒散首載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列為傷寒門(流行外感病)之首方,是一首流傳、應用歷史久遠的經典治疫名方。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成為荊防敗毒散,其組方配伍精妙,對后代影響深遠,沿用至今,依然是現代臨床中常常加減應用的方劑。
荊防敗毒散組方以“辛”味藥為主,以透散疏利見長,對表證初起尤為適宜;其氣則又以“平”性為主,實為“辛平之劑”。荊防敗毒散辛散平和,無過辛溫、過寒涼之弊,既無引邪入里化熱之虞,又可疏散邪氣于外,因此不拘于風寒、風熱,俱可用之。人參合甘草以鼓邪外出,又補散相兼。其組方思路體現出治疫思想的長足進步,對后世溫病學說的出現有一定啟發。
荊防敗毒散可用于風熱、風寒、風濕等為病者,可用于治療呼吸系統疾患、消化系統疾患、皮膚疾患等多種臨床常見病(如感冒、瘡瘍、溫毒、斑疹、水痘、腸風下血等)。荊防敗毒散被稱為“四時感冒之神劑”,適合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惡寒發熱、肢體疼痛,是治療瘟病初起的良劑;除善治疫病外,還適合治療瘡瘍、痘疹、大頭瘟等毒在肌表的皮膚病;人參敗毒散是“逆流挽舟”治痢之法的代表,荊防敗毒散與其一脈相承,俱可疏表救里,升內陷之邪氣,挽下陷之清陽,使邪氣從肌表而散,亦有逆流挽舟治泄利之用。荊防敗毒散的透利邪氣、疏暢氣機,對結節等毒蘊肌表的病證也有消散作用。
荊防敗毒散的功用妙在“敗毒”二字,瘟疫初起為毒在肺衛、膜原,肌膚瘡瘍初起為毒在肌表,時毒為病乃四時邪毒感于頭面,大頭瘟乃為天行邪毒客于三陽之經發于頭目,痢疾、腸風下血為毒陷于里。其處方之妙在于外散肌表郁閉之風毒,內除表里之濕邪,暢氣機壅塞,消痰瘀血滯,是疏利消散“毒邪”的妙劑。其敗毒之功即體現在疏散透利“毒邪”的特點上,通過疏風、除濕、理氣、解郁、和血、利水、祛痰,可從多方面、多層次給邪氣以出路。可扶助正氣、宣散邪氣、暢達氣機,可消除風寒、濕熱、痰瘀、氣滯,并不局限于風寒外感,適應范圍很廣。
荊防敗毒散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成都中醫藥大學提出的《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輕癥居家中醫調理建議方案(第二版)》、云南省中醫藥學會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中醫藥專家組提出的《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中成藥使用建議》中,荊防敗毒散/荊防顆粒均被列入推薦藥物。除此之外,現今臨床常將荊防敗毒散用于流行性及傳染性疾病的治療,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登革熱、甲型H1N1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荊防敗毒散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一是體現在藥物組成上,方中藥物性味平和中允,沒有大辛大熱、大苦大寒的偏頗之藥,因此可適用不同體質的人群,健康人群使用也較為安全。其二,現代毒理學研究也證實荊防敗毒散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山東中醫藥大學研究表明,小鼠急毒實驗口服最大給藥量相當于臨床用藥的75倍,未見明顯的毒性反應;大鼠長期毒性實驗中,以成人劑量的50倍連續給藥30天后,延續觀察15天,均未出現明顯的毒副作用。其三,山東魯南制藥集團進行荊防敗毒散成方制劑荊防顆粒的生產與銷售已歷時30多年,不良反應報告罕見。
荊防敗毒散具有較高的普適性。由于荊防敗毒散性味平和,安全性高,因此普適性較強,古人即強調“老人小兒亦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山東臨沂、江西上饒等地以荊防敗毒散用于預防新冠肺炎,在老人、兒童及孕婦等特殊人群中使用均未見不良反應。
荊防敗毒散是一首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與應用的經典名方,不僅適合作為新冠肺炎高危群體的預防用藥,還適用于無癥狀感染者、密接觀察人群,對防疫相關人員的健康防護也有所裨益。
(作者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相關新聞

山東省藥監局第五分局部署開展藥品經營環節質量安全專項檢查
10280個小時之前

吉林省藥監局吉林檢查分局筑牢“五一”節日期間“兩品一械”質量安全防線
10280個小時之前

《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優化化妝品安全評估管理若干措施的公告》政策解讀
10424個小時之前

國家藥監局公布5起藥品網絡銷售違法違規典型案例(第五批)
10424個小時之前

2023年度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發布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發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241.9萬份,每百萬人口平均報告數為1716份,全國98.5%的縣級地區報告了藥品不良反應/事件。
11049個小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