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注意防黃曲霉毒素
發布日期:2020-08-05 閱讀次數:471 來源:中國醫藥報
摘要:夏季氣候濕熱,是大部分真菌(俗稱霉菌)“喜歡”的生長繁殖環境,我們經常聽說的黃曲霉毒素(aflatoxin,AF),就是由真菌黃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謝產生的,具有極強的毒性和致癌性。
夏季氣候濕熱,是大部分真菌(俗稱霉菌)“喜歡”的生長繁殖環境,我們經常聽說的黃曲霉毒素(aflatoxin,AF),就是由真菌黃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謝產生的,具有極強的毒性和致癌性。
糧油食品易被黃曲霉毒素污染
AF是一類結構類似的化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都發生熒光,根據熒光顏色及其結構分別命名為AFB1、AFB2、AFG1等,其中AFB1毒性最強。
AF污染可發生在多種食品中,其中以玉米、花生和棉籽油受污染最多見,其次是稻谷、小麥、大麥、豆類等。除糧油食品外,干果類食品,如胡桃、杏仁、榛子等,動物性食品如乳及乳制品、干咸魚等,以及干辣椒中也有AF污染的報道。大規模工業生產的發酵制品,如醬、醬油中發生污染的較少,家庭自制發酵食品反而較易發生AF污染。在我國南方高溫、高濕地區,一些糧油及其制品容易受到AF污染。
黃曲霉毒素可產生急慢性毒性
人體攝入AF后肝臟中含量最多,是其他器官組織的5倍~15倍,在腎、脾、腎上腺中亦可檢出,有極微量存在于血液中。AF如不連續攝入,一般不會在體內蓄積。一次攝入AF后,經約1周的時間大部分即可經呼吸、尿、糞便等途徑排出。
急性毒性 AF是一種劇毒物質,對動物及人均有極強的毒性,主要是引起肝臟損傷。1974年,印度有兩個邦的200個村莊暴發AF中毒性肝炎,397人發病,死亡106人,中毒者表現為發熱、嘔吐、厭食、黃疸、腹水、水腫,甚至死亡。中毒者都食用過霉變的玉米,其中的AFB1含量高達6.25毫克/千克~15.6毫克/千克,推算每人每天平均攝入AFB1 的量大約為2mg~6mg。2004年,肯尼亞東部地區也暴發了AF引起的肝炎,125人死亡,中毒者也都曾經吃過發霉的玉米。
慢性毒性 人體小劑量長期攝入AF會產生慢性毒性,主要表現為生長障礙,肝臟出現亞急性和慢性損害,肝功能下降,甚至出現肝硬化。其他癥狀表現為體重減輕、生長發育遲緩、食物利用率下降等。此外,AF還可使堿性磷酸酶、轉氨酶和異檸檬酸脫氫酶活性升高,肝中脂肪含量升高,肝糖原降低,血漿白蛋白降低,白蛋白與球蛋白(A/G)比值下降等。
致癌性 AF是目前已知的最強的致癌物。肝臟作為主要的靶器官,長期持續攝入較低劑量的AF或短時間較大劑量的AF,都可誘發肝癌。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AF可誘發其他器官的腫瘤,如胃腫瘤、纖維瘤、腎小管腺瘤、淚腺癌、垂體腺瘤、睪丸間質細胞瘤、甲狀腺瘤等。
從源頭防止黃曲霉毒素的產生
AF不易溶于水,又極為耐熱,一般的水洗、烹調難以去除。因此,從源頭預防糧油等食品的霉變極為重要。
食品防霉 這是預防食品被AF污染的最根本措施。要利用良好的農業生產工藝,從田間開始防霉,在收獲時要及時排除霉變玉米棒,脫粒后的玉米要及時晾曬。要控制糧粒的水分在13%以下,通常玉米在12.5%以下,花生仁在8%以下;貯藏時要注意通風。有些地區試用各種防毒劑來保存糧食,但要注意其在食品中的殘留及其本身的毒性。輻射防霉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它在防霉的同時還可提高飼料和糧食的新鮮度。選用和培育抗霉的糧豆新品種也是防霉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
去除毒素 去除AF的方法大致包括:碾軋加工法,主要適用于受污染的大米;植物油加堿去毒法,堿煉本身就是油脂精煉的一種加工方法,AF在堿性條件下,其結構中的內酯環被破壞形成香豆素鈉鹽,后者溶于水,故加堿后再用水洗可去除毒素;氨氣處理法,在18kg氨壓、72℃~82℃狀態下,谷物中的AF 98%~100%會被除去,并且使糧食中的含氮量增加,也不破壞賴氨酸;紫外光照射法,利用AF在紫外光照射下不穩定的性質,可用紫外光照射去毒(紫外光照射去毒的方法,對液體食品如植物油效果較好,而對固體食品效果不明顯)。
制定食品中AF限量標準 限定各種食品中AF含量也是減少毒素對人體危害的重要措施。《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規定了食品中AFB1和AFM1的限量標準。(摘編自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