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類似藥研發還需政策助力
發布日期:2020-07-31 閱讀次數:351 來源:中國醫藥報
摘要:
21世紀以來,生物技術快速發展,開發上市的多種生物藥,如紅細胞生成素、人生長激素等,為很多疑難雜癥提供了治愈方法。這些藥品臨床療效明確,并累積了大量的臨床使用經驗,備受關注。近些年,其中一些生物藥的專利保護期陸續到期,為全球藥物市場開發與原研藥相似的生物類似藥創造了機會。伴隨著國際生物類似藥開發熱潮,我國制藥企業也紛紛投入研發力量及資金參與競爭,以期在生物類似藥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生物類似藥發展前景廣闊
近年來,全球生物制品市場規模迅速增長。數據顯示,2014年銷量最高的10個藥品中包含6個生物制品,市場價值達600億美元。到2018年時,全球銷售額排名前10位的藥品中有8個是生物制品,年銷售額突破767.2億美元,重點聚焦腫瘤、風濕免疫、眼部疾患、炎性腸病和血液疾病等臨床治療需求活躍的疾病領域。
權威機構從多個層面對生物類似藥市場作了不同的判斷。例如,Frost&Sullivan預測,2016年~2021年,全球生物類似藥將以53.7%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
隨著全球銷售價值高達670億美元的12個生物藥物專利到期,將迎來生物類似藥開發熱潮。例如,擁有美國專利的藥物依那西普(Enbrel或etanercept),將于2028年專利到期,其在2011年全球銷售額達73億美元。目前,生物類似藥市場已吸引輝瑞、安進、默沙東、諾華等醫藥領先企業爭相加入競爭。而抗體藥物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優勢的生物靶向治療藥物,以其高特異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特點,已成為醫藥產業一個重要的細分領域和增長點,也是近年來全球藥物研發的熱點。據統計,抗體藥物的研發占國際新型生物制品研發的70%以上。
我國生物類似藥研發現狀
當前,我國醫藥行業在創新能力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生物類似藥的發展也不例外。從各個領域的產品分析可以看出,不論是治療領域涵蓋的產品種類,還是具體產品的代次,都和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
近年來,基于國家創新發展戰略、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及藥品優先審評審批等政策紅利,我國化學藥品和生物藥品制造業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現代醫藥科學技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尤其在抗體類藥物的研發和創新速度等方面。2018年底至2019年初,兩款國產抗體治療創新藥物(均為PD-1靶點的單抗藥物)獲批上市,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產治療用生物藥創新不足的問題,但從創新和技術水平上看,還缺乏實質性的突破。目前,我國上市產品中絕大多數為仿制國外已上市產品,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提升,還需要通過扎實的基礎研究、建立良好的業態環境和不斷積累來實現。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戰略發展定位是,全面推進新藥產品的高質量仿制能力,集中研發資源在新靶點、新機理和新技術等領域實現“彎道超車”,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因此,為了民族制藥產業的長遠發展,需要進一步精細地設計關于生物類似藥的管理政策與規范,鼓勵與保護創新,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
當前,在臨床需求、醫保控費及資本市場的推動下,全球生物類似藥的研發異常火熱。截至2019年5月29日,全球生物類似藥研發處于活躍狀態的有718個,上市121個、注冊階段31個、Ⅲ期臨床試驗階段72個、Ⅱ期臨床試驗階段8個、Ⅰ期臨床試驗階段75個,還有300多個處于開發階段。我國在研生物類似藥以251個的數量優勢領先全球。
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物技術藥物不同于化學藥物,其很難做到與原研藥完全相同。究其原因,生物類似藥是由細胞或微生物生產的,分子量比化學藥大,具有復雜的多級結構和理化性質,且生產工藝復雜,完全復制極為困難。即使是同一公司生產的同一種生物藥,不同生產批次之間也會存在差異;即使是同一批次,在儲存流通中其結構和活性也可能發生變化。此外,由于知識產權保護等原因,生物類似藥的生產商不可能獲得原研藥公司的生產工藝及生產應用的細胞或微生物,所有環節的微小變化均可導致生物類似藥的質量、純度、生物特性和安全性與原研藥產生差異。
總的來說,具有價格優勢的生物類似藥得到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原研生物藥“專利懸崖”的到來,都為生物類似藥的發展開創了巨大空間。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生物類似藥的發展也取得了較大進步,目前正處于由仿制為主到仿創結合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重大新藥創制”等科技專項的支持下,生物類似藥在研發各關鍵環節的總體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化鏈條不斷完善,但由于生物類似藥的特點,傳統的化學仿制藥監管政策并不適用于生物類似藥的監管,因此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規范生物類似藥發展,這對于鼓勵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摘編自《上海市關于生物類似藥的管理政策與制度研究》)
相關新聞

醫學科普,聽得懂更要講得對
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醫學科技迅速發展,新裝備、新技術、新藥、新方案等已深度影響“促、防、診、控、治、康”各環節,這也為健康科普提供了高水平的傳播內容和傳播載體。醫學科普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健康領域的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傳播給公眾,旨在培養公眾的健康素養,幫助公眾學會自我健康管理的長期性活動。建設健康中國,醫學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
9967個小時之前


基于質量源于設計路線的生物類似藥質量研究
25015個小時之前

淺談AI技術在COVID-19診療中的應用
25183個小時之前

“OK鏡”市場迎來變數?療效及安全備受關注
25183個小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