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醫藥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發布日期:2022-06-10 閱讀次數:11316 來源:中國食品藥品網
摘要: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中醫藥人才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目前,中醫藥高等教育已培養出近200萬名中醫藥專門人才,人才學歷實現高職、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全覆蓋。
但是,真正將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融會貫通,實現中醫精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中醫藥人才仍然極少。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培養現狀如何?面臨哪些困境?未來應該如何培養更多的中醫藥拔尖人才?
中醫藥拔尖人才培養現狀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政策,大力支持高質量中醫藥人才的培養。2019年10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2020年12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要培養高層次、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人才。2021年8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規定,國家采取措施,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
2020年以來,各地也陸續出臺了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有不少對中醫藥拔尖人才培養做出了具體規定。如河南省《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培養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廣西《關于促進中醫藥壯瑤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支持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中醫壯瑤醫臨床人才和多學科交叉的中醫藥壯瑤醫藥創新型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四川省《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名醫傳承工作室等人才培養平臺。
2015年,教育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試點“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北京、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中醫藥大學紛紛開始探索中醫拔尖人才的培養,其中長學制是各校共同關注的焦點。
北京中醫藥大學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以“明確培養目標、創新培養思路、細化培養過程、把握終點掌控”為原則,完善具有中醫藥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特色的分層次、分類別的研究生培養方案,落實基于綜合能力提升計劃的長學制融通培養方案。2011年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國醫實驗班招生,率先開啟中醫學專業九年制人才培養模式。
南京中醫藥大學通過開設中醫學(本博連讀九年制)和中醫學(本碩連讀“5+3”一體化)兩個項目,培養拔尖中醫人才;廣州中醫藥大學自2015年起新增設中醫學(九年制),實行“九年分階段,本博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上海中醫藥大學從2020年開始,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開展“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開設本博連讀中醫學“屠呦呦班”,致力打造科學研究能力和中醫傳承水平皆強的拔尖人才群體。
中醫藥拔尖人才培養困境
盡管現有政策大力鼓勵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實踐中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新挑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我國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培養還存在諸多難題。
第一,對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定位不清。目前,雖然各中醫藥院校都在積極改革,通過設定培養目標、改革培養方案等手段,探索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培養模式,但是,究竟什么樣的人才才是中醫藥拔尖人才,目前尚無明確定義。從現有政策文件來看,中央層面總體上強調的是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人才。而地方層面,強調的是高素質、高層次的多學科交叉或復合型中醫藥人才。筆者認為,從本質上來看,這些都僅僅從橫向定位出了中醫藥拔尖人才的特征——通曉多元學科知識的中醫藥人才,而非僅僅精通中醫藥知識,但大多忽略了從縱向上定位中醫藥拔尖人才,即忽略了對高層次、高水平的理解。
第二,高等教育階段的長學制或事與愿違。目前,高等教育階段的長學制是各中醫藥院校共同的路徑,旨在通過系統教育培養中醫藥拔尖人才。但是,應理性看待長學制的作用。中醫藥深深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與儒學、道學、易經、陰陽五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扎實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背景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學通、學精中醫藥。然而,從招生類型來看,目前大多數中醫藥院校招收的學生以理科生為主,有的短時間內較難接受中醫藥思想。加之步入高等教育階段后還面臨人際關系、就業等問題,很難真正利用在校時間集中精力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諸多因素的疊加,導致高等教育階段的長學制并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第三,對醫德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縱觀目前醫學院校的招生、考試和教學環節,無論是自主招生還是統招,無論是本科教學還是研究生教學,大多注重中醫藥專業知識的教授、考核而忽略對醫德的考查。這就導致學生學習中醫藥的信念不夠堅定,對日后的執業和使命缺乏更高層次的認知,客觀上影響了中醫藥人才整體的培養質量。
第四,對中醫藥人才成長的規律遵循不到位。在現代院校教育的背景下,中醫教育西化現象嚴重。學校對中醫藥經典的課時安排相對不足,中西醫課程設置未能體現主次。學生1/3時間學西醫,1/3時間學外語,1/3時間學中醫,中醫思維西化、弱化和僵化。受西醫病名及輔助檢查的影響,學生初入臨床時,面對錯綜復雜的臨床病癥,往往很難做到系統運用中醫思維綜合分析和判斷,出現“中藥西用”等問題。
中醫藥拔尖人才培養對策
《意見》提出了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方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此為指引,結合中醫藥拔尖人才的特殊性來看,筆者認為其培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予以改進。
一是明確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定位。現在雖然強調要中西醫結合、培養復合型人才,但不可否認的是,中醫藥拔尖人才一定是中醫藥人才,即始終保持中醫藥特色的人才,而不是以西醫為主的人才,更不是以其他學科背景為主、兼顧中醫藥知識的人才。
中醫藥拔尖人才是少而精的人才。希望批量化培養中醫藥拔尖人才是不現實的,人人皆拔尖則意味著沒有拔尖。
中醫藥拔尖人才是立足人本身的人才。只會以客觀指標為標準,運用儀器設備、中西藥物治療患者的疾病,而不關注患者本身幸福感的中醫不是中醫藥拔尖人才。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醫藥拔尖人才不可以運用儀器設備和中西藥物,關鍵是看中醫臨床實踐的出發點。此外,人才一定是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不遵紀守法、蔑視生命倫理的人,無論知識技能多么超群,也不可謂之為人才。
二是增強中醫藥拔尖人才的中醫藥文化底蘊。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應該從娃娃抓起。建議將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讓有志于從事中醫藥事業的學生從小就帶有中醫藥的底色。即使無意從事中醫藥事業,也能從小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
一方面,要加大中小學教育中的中醫藥文化比重。近年來,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的中小學相繼開設了中醫藥課程,學生們得以初步了解中醫藥知識、接觸中醫藥文化。2021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持續開展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筆者認為,可以探索將《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原文納入語文教材。此外,各類中醫藥院校可以開門辦學,讓專業老師走進中小學校園,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為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推廣中醫高中預科班培養模式。中醫高中預科班,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與中醫藥知識教育前移至高中階段。2010年,北京中醫藥大學與北京宏志中學簽訂合作開設中醫高中預科班協議,學校從北京宏志中學選拔部分高中新生進入該實驗班,學生完成全部課程,頒發結業證書,并經推薦,通過與學校聯合進行的面試后,參加北京中醫藥大學自主招生選拔測試。此種培養模式將較為專業的中醫教育關口前移,對培養中醫藥拔尖人才大有裨益。
三是分類培養個性化中醫藥拔尖人才。扁鵲三兄弟中,大哥擅長預防疾病,二哥擅長治療小病,而扁鵲擅長治療大病重病,他們的水平并無上下之別,都是各自領域的中醫藥拔尖人才。因此應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長和興趣,分類培養覆蓋全生命周期、貫穿中醫藥事業全領域的科研型、臨床型、復合型等不同類型的中醫藥拔尖人才。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做法可資借鑒,即探索“一人一策”學習模式改革,根據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多學科交叉和個性化發展路徑,為后期科學研究打下扎實基礎。
此外,還要尊重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遵循多學科并包、中西醫貫通、國際化視野兼具的路徑。在培養中醫藥拔尖人才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中醫藥思維為本,中醫藥思維是道,其他學科知識是術,中醫藥拔尖人才一定要以道馭術,不可本末倒置。
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培養是一項事關中醫藥長久傳承創新發展的系統工程。應深刻把握中醫藥的特色和中醫藥人才成長的獨特規律,積極探索中醫藥拔尖人才的培養路徑,從而助力中醫藥事業的振興發展。
相關新聞

醫學科普,聽得懂更要講得對
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醫學科技迅速發展,新裝備、新技術、新藥、新方案等已深度影響“促、防、診、控、治、康”各環節,這也為健康科普提供了高水平的傳播內容和傳播載體。醫學科普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健康領域的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傳播給公眾,旨在培養公眾的健康素養,幫助公眾學會自我健康管理的長期性活動。建設健康中國,醫學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
9853個小時之前


基于質量源于設計路線的生物類似藥質量研究
24901個小時之前

淺談AI技術在COVID-19診療中的應用
25069個小時之前

“OK鏡”市場迎來變數?療效及安全備受關注
25069個小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