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防護與治療 擺脫兒童濕疹困擾
發布日期:2022-05-18 閱讀次數:10862 來源:中國醫藥報
摘要:
兒童濕疹是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學名為特應性皮炎(at opic der mat itis,AD),屬于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大多數在嬰兒期發病,因劇烈瘙癢和濕疹樣皮損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同時,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AD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給越來越多兒童和家庭帶來困擾。那么,AD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它有哪些具體表現,又有哪些治療和防護方法呢?
分析病因?識別癥狀
AD的病因和誘因極為復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遺傳因素 父母有特應性疾病史者,子女AD的發生率會增加。
皮膚屏障功能異常 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可引起皮膚通透性增加,經表皮水分丟失增多,會使外界過敏原更易于入侵,進而增加AD的發生率。
過敏原接觸 易誘發AD的過敏原包括吸入性過敏原(如塵螨、動物皮屑、花粉等)、食入性過敏原(如牛奶、雞蛋等)、接觸性過敏原(如鎳鹽、合成纖維、毛織品、洗滌劑等)以及微生物(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單純皰疹病毒、馬拉色菌等)。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也會誘發AD或加重病情。
環境因素 環境污染、溫濕度變化等均可引起AD病情加重,如秋冬季節溫濕度降低,AD患兒的病情易復發加重。
其他因素 如由于運動、高溫或激動而大量分泌汗液,有可能引起AD病情加重。
AD的臨床表現多樣,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膚干燥、濕疹樣皮疹,如紅斑、苔蘚化、脫屑等,以及劇烈瘙癢。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AD可以分為嬰兒期(出生至2歲)、兒童期(2~12歲)、青年及成人期(12歲以上)。通常我們說的兒童濕疹主要發生在前兩個時期。
其中嬰兒期AD的主要癥狀表現為皮疹多分布在面頰、前額和頭皮,可伴有滲出。
至于兒童期AD,皮疹多發生在面部、軀干和四肢伸側,并逐漸轉向屈側,如肘窩、腘窩部位等,表現為皮膚干燥肥厚,有苔蘚樣變。除皮膚癥狀表現外,部分患兒可合并其他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
理性看待?科學防治
作為一種慢性皮膚疾病,AD治療的目的不是力求“根治”,而是盡可能地改善癥狀,減少疾病的復發和加重,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家長也應充分了解AD的性質和特點,平時做好生活管理,病情加重時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生活方面,應規避可能加重皮損的因素,衣物以棉質、寬松為宜,避免搔抓和摩擦皮膚,盡可能減少飲食、環境中可能導致過敏的各類過敏原。皮膚護理對AD的病情控制極為重要,可以選擇低致敏無刺激的清潔產品,在適宜的水溫(32~40℃)下沐浴,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次10~15分鐘,以清除和減少皮膚表面的污垢和微生物。外用潤膚劑是恢復和保持AD患兒皮膚屏障的重要措施,不管在發病期還是病情緩解期,潤膚劑的使用都是必備功課,建議每日至少2次外涂潤膚劑(如兒童適用的保濕化妝品),在沐浴后也應立即使用潤膚劑。在產品選擇上強調溫和、無刺激性,且具有良好的保濕效果,注意要通過正規途徑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
環境方面,應避免讓患兒處于過冷或過熱的環境中,干燥環境中應加強皮膚保濕,以保持皮膚屏障功能完整。嬰幼兒褶皺部位皮膚要保持干燥清爽,尿布要勤換洗,以減少汗液、尿液等的刺激。
治療方面,強調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治療。目前外用激素類藥物是AD的一線療法,建議家長不要過度擔心激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因為只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可以有效規避相關的不良反應;同時也要注意不能自行隨意使用激素類藥物(長期、過量使用激素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在炎癥得到控制后,可逐漸過渡到使用相對弱效的激素類藥物或者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維持治療。此外,抗微生物藥物能夠抑制皮膚表面微生物的增殖,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病情嚴重時可在醫生指導下系統性使用抗組胺藥、免疫調節劑、生物制劑等。除上述藥物外,中醫中藥和紫外線光療等也是目前AD治療的有效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長習慣選用衛生消毒產品(消字號產品)給兒童使用,衛生消毒產品可起到一定清除皮膚表面微生物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不恰當,容易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破壞皮膚的微生態平衡,加重皮膚炎癥,導致AD復發。此外,目前市場上一些假冒偽劣衛生消毒產品存在違法添加激素等藥物的情況,過量使用可能造成皮膚問題。《消毒產品標簽說明書管理規范》規定,消毒產品標簽、說明書標注的有關內容應當真實,不得有虛假夸大、明示或暗示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和效果的內容。因此不建議患有AD的兒童使用消毒產品治療濕疹。
AD是一種慢性的炎癥性皮膚病,家長應理性應對,在醫生的指導下對患兒進行科學治療,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好防護。切不可急于求成,接受不規范的治療,這樣不僅對病情的長期控制不利,還可能導致其他的健康問題。只有正確認識AD,規范治療,合理護理,才能做到控制病情,與AD“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