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出臺,利好六大類中藥材
發布日期:2022-04-11 閱讀次數:11941 來源:天地云圖中藥產業大數據平臺
摘要:
2022年3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時期中醫藥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從戰略層面為實現新時期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明確了舉措,提供了保障。
站在中藥材行業角度,如何理解《規劃》?
首先,構建大健康體系中藥材產業不能缺位。
圖1 國家對中醫藥產業的定位(來源:《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從宏觀層面講,中藥是中醫藥乃至整個大健康產業的物質基礎,在國家對中醫藥產業的5大戰略定位中,中藥材產業不可或缺。中藥材既是獨特的衛生資源,又是重要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和經濟資源。
從微觀層面講,“醫藥合一”協同發展,也是中醫藥產業核心價值觀和客觀發展規律,中藥材產業的發展離開中醫理論和臨床實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中醫離開中藥,就失去了實戰武器和核心手段。
因此,《規劃》重點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加強中藥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道地藥材生產管理、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加強中藥安全監管等4個方面的具體措施,并從法律法規、服務體系、人才保障等多個方面給予保障。
其次,《規劃》是國家中醫藥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
近年來,國家層面對中醫藥振興相關政策集中出臺,并從全局、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規層面涵蓋中藥全產業鏈。《規劃》是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意見》等綱領性文件出臺的具體措施,對未來5年中藥產業發展指明方向,標注重點,理應引起全行業重視。
最后,產業發展存在短板,高質量發展是關鍵。
圖2 中藥質量提升工程(摘自《“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可以看到,在《規劃》的“規劃背景”中,重點強調了“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這個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在“主要任務”中,強調通過“加強中藥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道地藥材生產管理”“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和“加強中藥安全監管”4大抓手,來完成中藥質量提升工程。
《規劃》實施后,利好哪些中藥材品種?
圖3 野生羌活在陽坡移栽后品質發生明顯變異
筆者認為,《規劃》的實施,將使以下幾類中藥材品種迎來利好。
一是林下仿野生藥材品種。一方面,野生中藥材資源的不可持續已成為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瓶頸;另一方面,近年來野生變家種的生產盲目性極大,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
如圖3,本應生長在潮濕、遮陰環境下的羌活,被移栽到陽坡環境下,品質變異,藥效較仿野生種植藥材下降明顯。因此,《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珍稀瀕危中藥材人工繁育”“制定中藥材采收、產地加工、野生撫育及仿野生栽培技術規范和標準”,這必將帶來以仿野生、立體化種植為特征的中藥材林下經濟發展。
二是道地藥材產地和品種。道地藥材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優勢中醫藥資源,但由于長期以來“重產量、輕質量”的粗放式發展路徑,導致國內多種道地藥材品種資源不可持續、種源變異甚至消失,如“梁外甘草”“石牌藿香”和“建澤瀉”等。《規劃》提出,“制定發布全國道地藥材目錄,構建中藥材良種繁育體系。加強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生產基地建設”“加強對道地藥材的地理標志保護,培育一批道地藥材知名品牌”,針對性加強道地藥材產地和品種保護撫育,做大做強道地藥材品牌,這將利好全國道地藥材產區和品種的傳承與發展。
三是可溯源規范化種養殖品種。中藥材原料按照“GAP基地標準化生產”,全程質量追溯已成大勢所趨,相關規范和配套政策也已陸續出臺。《規劃》再次強調,“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研究推進中藥材、中藥飲片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強化多部門協同監管”。哪些基地和生產企業率先實施,必能抓住這波政策紅利,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
圖4 2008—2021年國內藥食兩用品種需求增長(天地云圖中藥產業大數據平臺整理)
四是藥食兩用品種。藥食兩用品種近20年來的社會需求增長極為明顯,在中藥材整體消費量的占比達到80%左右,同時也貢獻了過去15年國內中藥材需求增量的80%,如圖5,2008—2021年,110種藥食兩用中藥材整體需求量從118.62萬噸增長到189.55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3.61%,成為整個中藥材領域最亮眼的板塊。
《規劃》不但要求豐富中醫藥健康產品供給,以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化妝品、日化產品為重點,研發中醫藥健康產品,還明確提出“醫療機構炮制使用的中藥飲片、中藥制劑實行自主定價,符合條件的按程序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等,將進一步促進豐富多彩的藥食兩用品種的產品和渠道創新,擴大藥食兩用品種的增量市場,使之成為中藥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是抗疫與急救相關的藥材品種。《規劃》明確提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中醫藥全面參與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此背景下,與抗疫相關和針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急救類的藥材原料,必然會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并將造福全球民眾。如連花清瘟系列、藿香正氣系列、清肺敗毒飲,以及針對重癥和急救的血必凈、安宮牛黃、片仔癀系列產品的原料,將成為“十四五”期間的重點供應保障對象,部分核心原料不排除進行國內戰略儲備,牛黃、麝香等珍稀藥材將進一步加強國家管控力度。
六是少數民族用藥。中藥融合了56個民族民間用藥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物質和文化財富。如 “云藥”“蒙藥”“藏藥”“太白七藥”和瑤藥“五虎、九牛、十八鉆、七十二風”系列等,多數都是從少數民族用藥發展而來,誕生了130多家民族藥企業。
《規劃》強調“加大對少數民族醫藥的傳承保護力度,持續開展少數民族醫藥文獻搶救整理工作,推動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必將對民族醫藥的瑰寶進行進一步挖掘和保護,利好三七、金鐵鎖、盤龍七、桃兒七、黑老虎、巖白菜等一系列藥材的生產發展,以及后端產業鏈開發。
除上述六大類品種,經典名方所需的核心原料、中藥新藥所需的核心原料,以及中藥配方顆粒原料、中成藥基藥品種的核心原料等,其生產供應也將得到相關政策的傾斜,廣大產地和生產企業,應認真研讀《規劃》并提前布局,方可在未來5年,從中藥產業這個“富礦”中淘到更多“黃金”。
相關新聞

醫學科普,聽得懂更要講得對
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醫學科技迅速發展,新裝備、新技術、新藥、新方案等已深度影響“促、防、診、控、治、康”各環節,這也為健康科普提供了高水平的傳播內容和傳播載體。醫學科普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健康領域的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傳播給公眾,旨在培養公眾的健康素養,幫助公眾學會自我健康管理的長期性活動。建設健康中國,醫學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
9864個小時之前


基于質量源于設計路線的生物類似藥質量研究
24912個小時之前

淺談AI技術在COVID-19診療中的應用
25080個小時之前

“OK鏡”市場迎來變數?療效及安全備受關注
25080個小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