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開啟肺部疾病診療賽道新篇章
發布日期:2022-03-02 閱讀次數:11607 來源:中國醫藥報
摘要: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肺部疾病診療逐步向智能化、微創化和精準化發展。目前,支氣管鏡和經皮穿刺是肺部疾病診斷及治療的主流方式,但仍無法完全滿足臨床應用需求。在此背景下,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逐漸成為肺部疾病診療領域的研發熱點。全球企業在該領域積極布局,不斷突破研發技術壁壘,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在肺部疾病診療領域極具應用潛力。
診療需求不斷增長
人體的支氣管約有24級分支。通過常規支氣管鏡、超細支氣管鏡、超聲支氣管鏡和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等檢查手段,經自然腔道可對肺部近端第1~8級支氣管病變進行無創或微創診斷或治療。然而,對于處于更遠端的支氣管,受限于支氣管鏡的尺寸以及治療工具的非柔性特征,需要借助經皮穿刺技術進行病理學檢查或治療。
隨著診療工具的迭代更新,肺部疾病患者檢出率不斷提高,診斷和治療需求也相應增長。2020年,國內經支氣管鏡和經皮穿刺肺部病變檢查及治療的手術例數分別約為500萬例和100萬例。IQVIA預測,到2027年,經支氣管鏡和經皮穿刺肺活檢及治療的手術總例數將達到近1000萬例(詳見圖1)。
此外,隨著醫療人員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患者在檢查和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逐漸降低,且醫保政策的推進大大緩解了患者的經濟壓力,加之微創診療等相關內容的科普效果明顯,患者對肺部疾病微創診療的整體接受度正在不斷提高。
技術升級滿足更多需求
目前,支氣管鏡和經皮穿刺雖然仍是用于肺部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主要途徑,但在實際臨床應用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對于肺部近端第1~3級支氣管病變,采用常規支氣管鏡可以較好地進行病變診斷和治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路徑摸索對醫生的經驗和技術要求較高,且長時間站立操作也容易使醫生產生疲勞感。
當肺部近端第4~8級支氣管發生病變時,使用常規支氣管鏡難以進入病變部位,此時可以使用超細支氣管鏡,并結合支氣管內超聲或電磁導航技術進行檢查。但是,采用該方式獲取的視野比較有限,活檢陽性率較低,并且具有出血風險。同時,治療工具(如電刀、氬氣刀等)因受尺寸限制,且為非柔性工具,無法到達病灶進行鏡下治療。
而當處于更遠端的支氣管發生病變時,由于該部位支氣管直徑較細,需要采用CT引導下經皮穿刺方式進行肺活檢或治療,或通過傳統開放手術切除病灶組織后再進行病理診斷。然而,前者會使患者承受CT輻射風險,甚至會有氣胸和出血風險;后者帶來的創傷較大,患者恢復速度慢,且住院費用昂貴,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不小的身體和心理負擔。
在上述臨床背景下,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相關企業的研發熱點,有效填補了遠端支氣管病灶診斷與治療的技術空白。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的原理主要是通過機器人靈活的機械臂使極細的柔性支氣管鏡進入肺部較深部位,以觀察使用傳統的支氣管鏡難以發現的病灶。
積極布局研發創新
基于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全球相關企業在該賽道積極布局,并加快技術研發創新。2020年12月,奧林巴斯宣布以3.4億美元收購肺部介入治療醫療器械廠商——Veran Medical Technologies公司,布局研發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2019年2月,強生宣布以34億美元收購Auris Health,并獲得其機器人系統Monarch平臺,該產品已于2018年獲得FDA批準,用于支氣管鏡診斷和治療程序。
部分國內企業在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領域也已取得技術突破。2020年4月,由微創醫療自主研發的用于新冠肺炎診療的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完成了國內首例機器人輔助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試驗;2021年6月,由朗合醫療開發的Unicorn麒麟機器人完成了我國首例肺部導航柔性內窺鏡手術機器人動物實驗。
此外,一些行業龍頭企業,如強生、直覺外科等,除了為支氣管鏡機器人配備有診斷工具,同時也在積極給較為成熟的產品(如Auris Monarch和Ion等)配置可以直接用于鏡下治療的工具,以形成診療一體化解決方案,不斷提升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價值。到2023年,同時搭配診斷和治療工具的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有望在我國上市。
治療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的臨床價值日益凸顯,相關企業在該領域加大了產品的研發投入和市場推廣力度,我國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有望實現較高速度增長。
在使用場景方面,憑借較高的精確度,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的治療應用價值相較于臨床診斷更高。此外,由于手術機器人操作費用高昂,患者對于單一的疾病診斷的價格敏感度會明顯高于治療操作,因此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或將更多應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療領域。預計到2027年,在國內支氣管鏡手術機器人診療方式中,治療應用的占比將達到31%,且將高于傳統診療方式中治療應用的占比(詳見圖2)。
相關新聞

醫學科普,聽得懂更要講得對
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醫學科技迅速發展,新裝備、新技術、新藥、新方案等已深度影響“促、防、診、控、治、康”各環節,這也為健康科普提供了高水平的傳播內容和傳播載體。醫學科普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健康領域的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傳播給公眾,旨在培養公眾的健康素養,幫助公眾學會自我健康管理的長期性活動。建設健康中國,醫學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
9880個小時之前


基于質量源于設計路線的生物類似藥質量研究
24928個小時之前

淺談AI技術在COVID-19診療中的應用
25096個小時之前

“OK鏡”市場迎來變數?療效及安全備受關注
25096個小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