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創新藥蓬勃發展,IND承辦數連續三年增長
發布日期:2021-10-14 閱讀次數:11423 來源:中國食品藥品網
摘要:
近年來,我國創新藥研發增長態勢喜人,臨床試驗申請IND承辦數量連續三年增長,且增幅不斷擴大,2021年前7月IND數量對比去年同期已翻倍增長,相比而言新藥上市申請NDA整體變化幅度不大。
數據來源:Insight
如圖所示,2018-2020年創新藥IND承辦數從522件增加至1182件;NDA整體變化趨勢比較穩定,三年受理數分別為53件、39件及63件。2021年1-7月創新藥(包括化藥創新藥、生物藥創新藥、中藥創新藥)IND受理數為1154件,同比大幅增長100%;NDA受理數為33件,略有下降。
其中,2021年1-7月化藥1類創新藥IND承辦數為759件,NDA承辦數21件。對比2020年同期,IND承辦數大幅增長85%,NDA承辦數增長17%。從以往趨勢來看,2018-2020年化藥IND承辦數從372件增加至848件,CAGR為50%,總體臨床承辦數量增速喜人。NDA承辦數量則較為穩定,平均每年承辦數在20-40件之間,化藥創新藥仍保持著高昂的研發勢頭。
數據來源:Insight
2021年1-7月生物1類創新藥的IND承辦數為366件,NDA承辦數為3件。對比2020年同期,IND承辦數增加121%,NDA承辦數降幅較大。從2018-2020年趨勢來看,生物藥1類創新藥IND承辦數從148件大幅增加至325件,2019年有小幅回落為136件,主要增幅在2020年。
數據來源:Insight
2018-2020年,中藥IND承辦數從4件增加到9件,至2021年1-7月大幅增加至24件。2018-2020年NDA承辦數量未有明顯變化,其中2019年沒有NDA承辦。
數據來源:Insight
根據Insight數據庫,2018-2021年7月,對比同期化藥1類創新藥和生物創新藥IND適應癥分布可以發現,化藥創新藥增幅較大的適應癥為腫瘤、內分泌以及免疫;生物創新藥IND申請的主要適應癥為腫瘤和免疫。生物創新藥目前主要的IND受理類型為單抗類藥物,從2018年的62件以60%的CAGR增加至2020年的159件;2021年1-7月單抗IND受理數為146件,同比去年增加66%。雙抗的IND受理數更是明顯增長,從2018年的5件增加至2020年的36件;今年更是有大幅增長,截至7月31日,雙抗IND受理數已達到78件,超去年全年一倍以上。ADC和融合蛋白領域近兩年IND受理數同樣有明顯增長,2020年分別達到13件及17件受理數;2021年前7月,ADC和融合蛋白領域IND受理數達到18件及23件,已超過2020年全年。
ADC方面,第一三共與阿斯利康共同開發的HER2 ADC藥物DS-8201a國內目前已經在進行Ⅲ期臨床試驗。9月22日,榮昌生物的第四款ADC藥物 RC118獲批臨床。8月27日,榮昌生物維迪西妥單抗的上市申請獲受理,擬納入優先審評審批。雙抗方面,康方生物旗下的PD-1,VEGF靶點的雙抗藥物AK112有2項臨床申請獲受理,目前有針對卵巢癌、晚期/轉移性實體瘤、晚期/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婦科腫瘤4種適應癥的Ⅱ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康寧杰瑞旗下的CTLA4,PD-L1靶點的雙抗藥物KN046有2項臨床申請獲受理。艾伯維開發的CD20,CD3靶點的雙抗藥物Epcoritamab總計4例臨床申請獲受理。CAR-T方面,除了已經獲批上市的復星凱特的阿基侖賽和藥明巨諾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重慶精準生物針對BCMA,CD70雙靶點的C-4-29的臨床申請獲受理,適應癥為轉移性腎細胞癌(RCC),實現了CAR-T治療實體瘤的突破。藥明巨諾第二款CAR-T療法JWCAR129的IND申請也已獲受理,該藥物針對的靶點為BCMA,BCMA主要表達在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系及MM患者的細胞中。
數據來源:Insight
如圖所示,2018-2020年化藥獲批1類創新藥數量由7例增加至14例,生物創新藥獲批數量從3例增加10例。2021年1-7月獲批的1類創新藥數量更是再創新高,獲批數量為18例,生物藥獲批數量為13例。2021年7月共有3例新藥獲批,其中2種為進口藥物,1種為1類新藥。
1974年,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J. Michael Bishop和博士后Harold Varmus意外發現正常細胞中也存在此前RSV病毒中發現的腫瘤基因src,證明腫瘤病毒早已存在正常基因組中。1982年,Weinberg等在人類膀胱癌細胞T24/EJ中發現了此前在逆轉錄病毒中發現的HRAS,使得RAS成為第一個被發現的人類原癌基因。KRAS蛋白是RAS蛋白家族中的重要一員,其具有“關閉”和“開啟”兩種狀態。KRAS下游信號通路大多與細胞增殖、DNA合成、細胞遷移以及血管生成相關。當KRAS突變后,常會導致其下游的多條信號通路被激活,從而造成癌變。KRAS突變占據RAS家族突變總數的85%,并且其突變在眾多癌癥中均有表達,如果可以抑制KRAS蛋白的表達,就可以干擾其促進DNA合成、細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能力,因此多年來都是各大藥企研發的重點領域。但其小分子抑制劑的開發卻困難重重,被譽為“不可成藥”的靶點。
安進公司Sotorasib(AMG510)的成功開發是KRAS抑制劑開發領域的重要標志性事件,Sotorasib針對124名KRASG12C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Ⅱ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對于已經經過其他標準治療的末線病人中,全部病人ORR為37.1%,其中經過一線治療的病人ORR為39.6%,經過二線及以上治療的病人ORR為35.2%,中位PFS為6.8個月。在中國,安進公司和百濟神州已經達成合作,將共同進行Sotorasib在中國的開發工作;2021年2月,Sotorasib針對KRAS突變晚期/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IND申請獲批,已被國家藥監局納入擬突破性治療藥物品種。
表 國內KRAS抑制劑競爭格局
數據來源:CDE官網
2021年9月9日,瓔黎藥業的YL-15293治療晚期惡性實體瘤獲批臨床試驗,KRAS抑制劑正向著攻克實體瘤進軍。
我國的創新藥物尤其是生物創新藥研發正在如火如荼發展中,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的創新藥物獲批上市,戰勝危急重癥,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相關新聞

醫學科普,聽得懂更要講得對
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醫學科技迅速發展,新裝備、新技術、新藥、新方案等已深度影響“促、防、診、控、治、康”各環節,這也為健康科普提供了高水平的傳播內容和傳播載體。醫學科普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健康領域的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傳播給公眾,旨在培養公眾的健康素養,幫助公眾學會自我健康管理的長期性活動。建設健康中國,醫學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
9945個小時之前


基于質量源于設計路線的生物類似藥質量研究
24992個小時之前

淺談AI技術在COVID-19診療中的應用
25160個小時之前

“OK鏡”市場迎來變數?療效及安全備受關注
25160個小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