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膽囊息肉怎么辦?
發布日期:2021-09-02 閱讀次數:11442 來源:新華網
摘要:
膽囊息肉又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是膽囊壁向囊腔內呈息肉樣突起或隆起的一類病變。文獻報道普通人群膽囊息肉的患病率為1%~9%。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多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檢查腹部超聲時發現,少數可出現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不適。大多數膽囊息肉不需要治療,少數癌變風險較高的需要手術治療。
膽固醇代謝缺陷被認為是膽囊息肉的可能原因之一。慢性炎癥也會引起膽囊息肉樣病變的形成,被稱為炎癥性息肉。隨著年齡增長,膽囊息肉的發病呈增加趨勢。其他因素,如飲食不當、缺乏運動、情緒狀況等因素都可能會增加患病風險。
膽固醇性息肉是最常見的膽囊息肉類型,占全部膽囊息肉樣病變的85%左右。常表現為多發性,也可單發,息肉一般較小且增長緩慢。目前認為膽固醇性息肉不會癌變或癌變風險非常小。炎性息肉相對少見,為膽囊黏膜慢性炎癥增生所致,常合并膽囊結石。腺瘤性息肉相對少見,病變多為單發,增長較為迅速,存在癌變的可能。惡性腫瘤性息肉很少見,主要是早期的膽囊癌,因為病灶小,影像檢查很難與良性息肉區別。
大多數膽囊息肉患者無明顯癥狀,多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檢查腹部超聲時發現。少數患者可在進食后因息肉影響膽囊正常收縮出現膽絞痛。膽囊是存儲和濃縮膽汁的主要場所,膽囊息肉會直接影響膽囊排空功能和濃縮膽汁的能力,繼而影響消化道內脂肪組織的消化吸收,引起消化不良、食欲減退等表現,少數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等表現。
超聲是檢查膽囊息肉最便捷有效的檢查方法,典型的膽囊息肉表現為膽囊壁向腔內凸起的高回聲,后方無聲影,不隨體位改變移動。CT和核磁不是膽囊息肉的常規檢查手段,尤其對于小的膽固醇性息肉,這些檢查不如超聲準確。對于可以惡變的患者,增強CT或核磁有助于發現病灶的血供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周圍侵犯和轉移的信息。此外,良性息肉腫瘤標記物不會存在異常,懷疑癌變時可檢測CEA、CA199、CA125等協助鑒別。
大多數膽囊息肉不需要治療,每年復查超聲觀察變化即可,藥物治療、飲食調節對于膽囊息肉基本沒有明顯作用。
息肉超過1cm、合并膽囊結石、息肉基底較寬或存在明顯血供者,應積極考慮手術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是有手術指征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術中切除膽囊后可以進行快速冰凍病理檢查,診斷膽囊癌者應根據腫瘤侵犯深度決定是否擴大手術范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創傷小,術后疼痛輕微,一般6小時后即可下床活動和恢復進食,治療效果確切。
日常生活應注意:規律飲食,均衡膳食,適當少攝入高脂肪、高膽固醇類食品,如動物內臟、油炸食物、蛋黃等;保持充足睡眠,多進行體育鍛煉,注重規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境,積極樂觀面對生活;在醫生指導下定期復查,及時將結果反饋給醫生,征詢醫生的治療建議。如需治療,應按醫生建議及時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