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治理十年回顧和未來展望
發布日期:2021-08-17 閱讀次數:11000 來源:中國醫藥報
摘要:
治理工作蹄疾步穩
2010年—2020年,分別以設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成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成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為起始標志,我國食品安全治理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治理工作有序推進。
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十年間,我國食品安全理論得到極大發展、豐富,社會對食品安全重要性形成普遍共識,監管體制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先進完備的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健全完善,監管更加科學高效,食品安全狀況明顯改善,培養出一批食品安全工作排頭兵,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未來發展持續向好
展望未來,食品安全治理內涵將從質量安全為主階段逐步過渡到營養安全為主階段,食品安全風險將逐步轉向自然發生風險為主,食品安全治理重心將更加突出“最后一公里”,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將逐步過渡到現代化階段,社會共治格局下社會力量將成為主導。
□?曹慶臻
2010年2月,國務院發布通知,決定設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對食品安全實施系統性治理。經過十年治理,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穩步向好,并通過建章立制、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動了食品安全治理進入持續健康發展軌道。
十年治理歷程
第一階段(2010年—2013年)
從設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開始,形成以食品安全辦統籌協調下各部門高效協同治理的體制。以嚴懲重處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遏制食品安全問題多發勢頭為治理重點,一舉消除了三聚氰胺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其間,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等重要文件,妥善處理了地溝油、鎘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
第二階段(2013年—2018年)
以成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為始,從體制上基本結束了食品安全九龍治水的局面,基本形成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以優化完善法律法規制度標準、綜合施策、引導社會共治為重點,從治標為主向治本為主轉變,食品安全狀況持續穩定向好。其間,修訂《食品安全法》,啟動了全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即“雙安雙創”),試點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治理之路。
第三階段(2018年—2020年)
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成立為始,食品安全體制步入大市場、大監管階段。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為重點,統籌推進食品安全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起步邁向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間,再次修正《食品安全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檢查逐步推廣實施,食品安全監管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
十年治理成效
食品安全理論得到極大發展、豐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食品安全作出了“四個最嚴”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新理念、新論斷和新要求:一是明確了對食品安全的基本認識,即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二是明確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則,即保障食品安全必須堅持“黨政同責”。三是提出了對食品安全的基本判斷,即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四是提供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方法,即保障食品安全必須實行“四個最嚴”。五是揭示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規律,即保障食品安全要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對食品安全治理理論進行了極大豐富,為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對食品安全重要性形成普遍社會共識
十年間,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公眾極大關注,黨中央、國務院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食品安全關系國計民生,是重大的民生問題、經濟問題、公共衛生問題和政治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監管體制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食品安全治理從衛生監管階段步入大安全監管階段后,十年中,通過從實體單設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探索強力綜合協調下的部門共治,到食品生產、經營、餐飲環節監管實質整合,再到納入統一的大市場管理格局,逐步構建起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構建起先進完備的法規標準體系
十年間,《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一次修訂、一次修正,以《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制度不斷健全完善。全面清理整合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食品法典相適應的、最嚴謹的標準體系基本形成。
監管更加科學高效
在監管重心上,從保障產品“有沒有”向保障產品“好不好”轉變;在監管理念上,從“保姆式”監管向“自律式”監管轉變;在監管模式上,從“事后檢驗為主”向“全過程檢查為主”轉變;在監管手段上,從“傳統監管”向“智慧監管”轉變;在監管處罰上,從“處罰企業”向“處罰到人”轉變。特別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職業化專業化檢查員隊伍建設起步,實施食品生產企業體系檢查。一系列轉變使監管工作進一步提質增效。
食品安全狀況明顯改善
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持續保持在高位。歐盟對我國出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通報比例逐年下降。三聚氰胺、地溝油、高毒農藥濫用、非法添加等食品安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我國在全球食品安全指數排名中位居上游,高于GDP排名。消費信心重振,人民群眾獲得感、安全感、滿意度明顯提升。
培養出一批食品安全工作排頭兵
深入開展“雙安雙創”行動,實施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引領工程,探索創新出智慧監管、“三小”提質增效、明廚亮灶、行刑銜接、食品安全責任險、產地準入和市場準入有效銜接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經驗,培養出的一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成為全國食品安全工作排頭兵。
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食品安全企業主體責任意識、行業自律意識明顯增強,輿論、公眾參與監督逐步深化,形成企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舉辦食品安全宣傳周、實施有獎舉報、推進信用監管、探索食品安全責任險,社會共治路徑更加通暢。
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食品安全產業迅速從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的不良影響中恢復,繼續實現高速增長的同時,逐步從數量擴張向數量質量雙提升轉變。經濟規模占國民經濟約六分之一,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新興業態不斷涌現。
未來展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國民素質不斷提升、食品安全狀況不斷改善,以及新科技廣泛應用,食品安全風險特征、治理內涵和重點也將發生一系列趨勢性變化。
一是食品安全治理內涵將從質量安全為主階段逐步過渡到營養安全為主階段。社會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將持續淡化,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美好期望將更多地體現在營養安全需求方面,健康中國建設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將從食品安全逐步向營養安全邁進。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合理攝入將逐步成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點,食品正面標識等提示性、警示性標識規范要求將逐步出臺。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耕地污染、農業投入品濫用、糧食儲存污染等食品安全源頭問題將逐步得到較好解決。
二是食品安全風險將逐步轉向自然發生風險為主。食品安全新舊風險交織,仍將長期存在,但人為惡意風險將大幅減少,自然攜帶或自然污染將成為主要風險來源,化學污染風險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新冠病毒污染冷鏈食品提示傳統生物污染風險出現新特點,帶來新考驗,仍需長期高度重視。食品相關冷鏈物流建設和監管將逐步加強。
三是食品安全治理重心將更加突出“最后一公里”。食品安全信息相對不對稱的農村地區和農村人群將逐步成為食品安全治理的重點,隨著智慧監管不斷推廣,特別是5G、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普及,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問題將得到解決。
四是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將逐步過渡到現代化階段。食品安全法規與國際高度協同,食品安全標準逐步與國際法典相一致,某些方面將引領國際。以職業化專業化檢查員開展的體系檢查將逐步替代抽檢,成為主要監管手段。科學權威的監管體系高效運轉,監管隊伍逐步實現專業化,監管手段逐步實現信息化,監管水平達到國際化,監管結果得到國際認可。同時,隨著食品“特殊階段需特殊治理”的產品屬性逐漸減弱,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也將面臨新的調整。
五是社會共治格局下社會力量將成為主導。食品安全治理中,消費者將有更多渠道更便捷地參與治理。產業實現升級發展,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將帶來業態不斷創新升級,同時帶動管理更加精細化。社會第三方監管力量將不斷發展壯大,將從第三方檢驗逐步擴展到第三方合規檢查,政府購買和企業購買食品安全監管服務將逐步擴大。政府監管將主要從主導變為引導,社會力量將成為治理的中堅力量。
展望“十四五”。隨著食品安全戰略深入實施,特別是“十大攻堅行動”的開展,前期食品安全成果將得到持續鞏固,食品安全狀況將持續穩定向好,區域性、系統性重大食品安全風險基本得到控制,公眾對食品安全的安全感、滿意度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治理能力將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展望2035。基本實現食品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食品安全標準水平進入世界前列,產地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產經營者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和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明顯提高,經濟利益驅動型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明顯減少。食品安全風險管控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體系運行有效,食品安全狀況實現根本好轉,人民群眾將吃得更健康、吃得更放心。
(作者單位:中國言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