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青霉素類
發布日期:2021-07-20 閱讀次數:11490 來源:中國醫藥報
摘要:
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人工合成藥物(磺胺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抗生素是由微生物產生的,或在此基礎上由人工修飾(半合成抗生素)而成;而抗菌藥物則包括抗生素(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完全人工合成的藥物(喹諾酮類、磺胺類等)(見表1)。
抗菌藥物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作用機制、抗菌譜、藥效學及藥代動力學特點各有不同,在臨床使用中也各有優劣,應掌握各類藥物特點,合理使用。
抗菌藥物主要是通過干擾病原微生物的細胞結構或代謝過程而產生抗菌作用的,主要表現為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抑制細胞膜功能、抑制或干擾細菌蛋白質合成、抑制核酸合成等。下面介紹青霉素類抗菌藥物。
青霉素類的分類及抗菌譜
青霉素適用于A組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革蘭陽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血流感染、腦膜炎、肺炎、咽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猩紅熱、丹毒等,草綠色鏈球菌和腸球菌心內膜炎,以及破傷風、氣性壞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熱、梅毒、淋病、雅司、回歸熱、鉤端螺旋體病、奮森咽峽炎、放線菌病等。
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在進行某些操作或手術時,使用青霉素可預防心內膜炎發生。
青霉素V對酸穩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較青霉素G為差,適用于敏感革蘭陽性球菌引起的輕癥感染。
普魯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譜與青霉素G基本相同,供肌內注射,對敏感細菌的有效濃度可持續24小時。適用于敏感細菌所致的輕癥感染。
芐星青霉素的抗菌譜與青霉素G相仿,為長效制劑,肌內注射120萬單位后血中低濃度可維持4周。本藥用于治療A組溶血性鏈球菌咽炎及扁桃體炎,預防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風濕熱;亦可用于治療梅毒。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類主要適用于產青霉素酶的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如血流感染、心內膜炎、肺炎、腦膜炎、骨髓炎、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等。肺炎鏈球菌、A組溶血性鏈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則不宜采用。
廣譜青霉素類主要適用于敏感細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膽道感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腦膜炎、血流感染、心內膜炎等。氨芐西林為腸球菌、李斯特菌感染的首選用藥。
抗假單胞菌青霉素主要適用于腸桿菌科細菌及銅綠假單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膽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等(見表2)。
青霉素類抗菌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對青霉素G或青霉素類抗菌藥物過敏者禁用本品;無論采用何種給藥途徑,用青霉素類抗菌藥物前必須詳細詢問患者有無青霉素類過敏史、其他藥物過敏史及過敏性疾病史,并須先做青霉素皮膚試驗;青霉素鉀鹽不可快速靜脈注射;青霉素可安全地應用于孕婦;少量本品可經乳汁排出,哺乳期婦女應用青霉素時應停止哺乳;本品主要經腎臟排出,老年人腎功能呈輕度減退,故治療老年患者感染時宜適當減量應用。(中國藥師協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