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盤點:生物科技領域備受資本市場青睞
發布日期:2020-12-31 閱讀次數:662 來源:中國食品藥品網
摘要:
醫藥及生物科技板塊在中國資本市場扮演的角色逐漸加重
生物科技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創新驅動產業。產業發展固有的不確定性導致生物醫藥領域和傳統金融市場很難結合,而資本市場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特征正好與之高度匹配。
從全球市場看,生物科技產業在技術進步和需求增長的雙向驅動下,已迎來黃金發展期。從2014年起,美國市場IPO行業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生物醫藥相關企業。2017~2019年,納斯達克醫藥企業IPO數量分別達到50、86和79個,2019年有所減少,但募資總額依然走高,達到723.4億元。
再看中國資本市場。隨著海外投資人對醫藥行業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港股穩定增長,港交所吸引力不斷加強。2017-2019年,港股醫藥企業IPO數量由6個增長至17個,2019年醫藥板塊IPO募資總額達到336.7億元。而內地隨著科創板的推出、IPO審核速度的加快,醫藥及生物科技板塊在資本市場扮演的角色逐漸加重,2019年醫藥企業IPO數量14個,募資總額達到122.9億元。
來源:公開信息,頭豹研究院編輯整理
港交所第18A章推出以來,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數量不斷攀升
作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香港交易所在過去兩年中受到全球資本市場對18A章節的高度關注。自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推出《上市規則》第18A章以來,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18A前,中國資本市場主板對生物科技企業盈利能力或經營狀況要求嚴格,尚未有相關配套制度來接納處于起步階段的生物科技企業。港交所的18A章為沒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打開了大門。
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交易所已迎來21家18A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資額達536億港元。21家通過第18A章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自首次公開招股以來,股價平均上漲了61%,較2020年年初平均增長了36%。2018年第18A章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2.7億港元,而2020年前9個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已經達到16億港元。
港交所生物科技企業數量保持強勁增長,目前已上市的18A公司包括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企業,預計上市企業將繼續擴展到更多的新興生物科技子行業。
來源:香港交易所,公開披露,頭豹研究院編輯整理
新冠肺炎疫情對港股生物科技/醫療健康板塊的影響
盡管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香港的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行業卻表現出很強的韌勁。2020年第一季度,恒生香港上市醫療保健指數的漲幅達到+8.9%,表現好于恒生指數(-12.6%)和恒生綜合行業指數的地產建筑業(-11.3%)、金融業(-16.1%)、咨詢科技業(+4%)指數。從2020年1月下旬開始,16家生物科技上市公司的股票中有10家上漲。2家18A生物科技公司諾誠健華與康方生物分別在疫情暴發后的三月和四月上市,獲得了298倍和692倍的零售超額認購。截至2020年4月30日,這兩家公司的股價對比發行價分別增長了60%和62%。對比發行價增長較多的還有康希諾生物、信達生物、君實生物。
來源:香港交易所,公開披露,頭豹研究院編輯整理
科創板迎來生物科技公司IPO上市熱潮
自2019年3月證監會首次公開《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以來,科創板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給國內創新醫療技術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通道,吸引了大批具有創新實力的生物科技企業登陸。截至2020年11月30日,科創板已上市生物科技醫藥企業39家,其中8家是生物制品企業,累計首發募資金額達到535億元,合計市值為7,158億元。
生物醫藥企業扎堆申報科創板IPO,將科創板作為首選的上市地。大部分生物醫藥企業,具有前期研發投入高、投資周期長、風險高但長期回報率高的特點,企業在前期的凈利潤偏低,甚至無盈利。科創板注冊制的試行,給予了這些企業更大的包容,不再把凈利潤當作硬性標準,而是綜合考慮凈利潤、研發能力、企業所處行業和發展前景,第五套標準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醫藥企業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即可申報科創板(同時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元),為生物醫藥公司上市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從2020年生物醫藥公司半年報的情況來看,生物醫藥行業的業績十分亮麗,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增長了34.6%和2757.65%。同時,科創板的聚集效應越來越明顯,截至9月30日,生物醫藥公司申報98家,在審企業50家,上市41家。預計未來幾大生物科技細分領域將受益于科創板上市規則,包括臨床II期及以上的創新藥、精準醫療獲得產品注冊證的以及有一定收入規模的創新器械。
來源:上交所,公開披露,頭豹研究院編輯整理
科創板強調科技創新屬性和“硬科技定位”,這與醫藥生物企業的行業屬性天然吻合。
來源:上交所,公開披露,頭豹研究院編輯整理
全球并購交易中基因治療大放異彩,腫瘤免疫領域熱度不減
從業務領域分析,基因治療是目前生物科技企業被并購的熱門賽道之一。基因療法經過幾十年蓬勃發展,已成為人類攻破各種遺傳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有力武器。2019年5月,諾華的Zolgensma獲批上市,為兩歲以下脊髓性肌肉萎縮癥患兒的生存帶來很大希望。這種臨床突破也讓Zolgensma成為最昂貴的藥物。
Zolgensma的上市成為引爆基因療法市場的催化劑,隨后羅氏、安斯泰來等藥企紛紛通過并購的方式在該領域布局。
除此之外,腫瘤和免疫療法領域見證了很多并購大事件。在抗腫瘤領域,輝瑞以114億美元高價收購了ArrayBiopharma。而在免疫療法上,2019年4月,諾華以總值16億美元收購了IFM Therapeutics的子公司,致力于開發先天免疫療法,其開發的NLRP3抗劑用于治療炎癥性疾病。
來源:公開信息,頭豹研究院編輯整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生物醫藥投融資活躍
2019年以來,國內生物醫藥投資事件和投資金額持續增長。截至2019年,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累計投資事件723筆,涉及總投資金額1416.31億元,平均單筆交易規模約為1.96億元。2015年開始,國家及有關部門發布一系列醫藥研發相關政策,政策支持背景下,國內生物醫藥行業不論是投資筆數還是投資金額都開始大幅增加,2015~2019年,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筆數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0.36%,投資金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58.29%。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國內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活躍,相關的投資事件和投資金額分別為91筆、325.16億元,同比雙雙上漲,其中投資事件同比增長28.17%,投資金額同比增長39.62%。下半年疫情仍延續,市場對生物醫藥企業以及疫苗抗體、腫瘤類創新藥領域的關注度持續增加。
來源:公開信息,頭豹研究院編輯整理
2020年上半年國內生物醫藥行業投資中,A輪筆數最多達到32筆
從歷史數據看,2007~2019年,國內生物醫藥行業投資輪次主要集中在天使輪、A輪以及B輪,投資筆數占比分別為16.74%、41.36%、19.09%,合計占比達77.18%。其中,對A輪的投資筆數最多,平均投資金額為8,831.2萬元。從B輪開始,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的單筆投資金額大幅增加,其中Pre-IPO輪的單筆投資金額最大,達10.43億元;其次是戰略投資輪,單筆投資金額達5.80億元。2020年上半年,國內生物醫藥行業投資輪次后移。對天使輪投資筆數同比減少4筆,對A輪、B輪投資的筆數同比分別增加8筆、5筆,對C輪及以后的輪次投資筆數均有增加。相信未來國內的生物科技行業會涌現一批擁有創新技術和產品的企業.通過在資本市場融資獲得成功。(頭豹研究院 董婕)
來源:公開信息,頭豹研究院編輯整理
相關新聞

“釔”朵小紅花:尋找治愈希望 傳遞生命力量
9408個小時之前

2024 ASCO恒瑞醫藥14款創新藥共79項抗腫瘤領域研究成果登場亮相
9479個小時之前

《近視防治指南(2024年版)》明確,眼保健操、OK鏡、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延緩近視
5月3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近視防治指南(2024年版)》,進一步提高近視防控和診療的規范化水平,推動和加強我國近視防治工作。
9480個小時之前

Molecular Cancer | 邁向癌癥治療新紀元:CAR-M療法的臨床潛力
近年來,嵌合抗原受體(CAR)技術在血液腫瘤治療中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淋巴瘤和漿細胞骨髓瘤(PCM)等方面。然而,CAR-T細胞療法在實體瘤治療中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這促使研究人員開始探索替代性的免疫治療方法,以克服當前CAR-T細胞面臨的重大挑戰。具有強大吞噬能力、抗原呈遞功能以及能夠調節腫瘤微環境和刺激適應性反應的巨噬細胞成為一種有前景的選擇。
9480個小時之前

以標準化引領國產手術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手術機器人作為醫用機器人領域的重要分支,憑借有效提高手術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等顯著優勢,正受到醫療器械行業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促進手術機器人領域創新產品加速上市,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醫護人員及患者用械安全,我國藥監部門積極推進醫用手術機器人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手術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9577個小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