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生物打印讓我們離人造器官越來越近
發布日期:2020-07-31 閱讀次數:459 來源:中國醫藥報
摘要: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是基于計算機輔助(CAD/CAM)、斷層掃描(CT)或核磁(MRI)技術形成數據,然后通過分層加工、逐層疊加方法來構建三維架構的技術。3D打印具有可個性化定制、精度高等特點,在構建復雜微觀結構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近年來在醫學領域廣泛應用。
實現器官再生
3D打印技術目前較多應用于人體硬組織打印,如組織模型、植入式醫療器械等,該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在組織模型方面,有研究基于超聲數據進行3D打印,成功制作出左心耳模型,輔助左心耳封堵手術前評估,可直觀展示左心耳結構、直徑等因素如何影響封堵器釋放,優化手術操作;還有研究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患者個性化定制二尖瓣環模型,可更好地對患者二尖瓣環幾何構造、大小及形狀進行術前評估。植入式醫療器械的3D打印研究也在不斷發展,如北京阿邁特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生物可降解冠狀動脈藥物洗脫支架產品,目前已在我國獲批開展境內臨床試驗研究。
除了應用于硬組織領域之外,人體軟組織3D打印也是當下研究熱點,如打印功能血管網絡、人工心臟、人工皮膚等。2016年,四川藍光英諾公司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生物性人工血管,并成功植入恒河猴體內,極大地推動了我國3D打印器官在器官移植方面的應用。2019年,Science雜志封面文章報道了3D打印人體器官中錯綜交纏的血管網絡,3D打印已可以構建具有模擬肺泡的,可以運輸空氣、淋巴液等物質的管道,預期可幫助組織工程領域學者更好地理解3D打印器官,促進人造器官研究的發展。2019年4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利用患者自身細胞和生物材料成功設計和打印出充滿細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在全球尚屬首例。
與打印硬組織主要采用的普通3D打印技術不同,軟組織3D打印需要依賴于更加復雜的3D生物打印技術。
3D生物打印技術及材料
3D生物打印是基于3D打印技術發展起來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及廣闊的應用前景。通俗來講,3D生物打印是通過3D打印技術,將含有活細胞的生物相容性材料打印成三維功能化的活組織。在再生醫學領域,3D生物打印具有獨特優勢。
3D生物打印的關鍵因素包括打印方法、生物相容性材料和細胞。
三類打印方法各具特點
3D生物打印的技術條件相對苛刻,且影響因素較多,主要打印技術分為三類:噴墨生物打印、微擠出生物打印和激光輔助生物打印。
噴墨生物打印利用電加熱產生空氣脈沖,或者通過壓電、超聲等方法產生脈沖,然后在噴嘴處形成液滴。該方法的優點是速度快、費用低、適用范圍廣泛、細胞和材料濃度可調,但存在必須采用液體材料、噴嘴易堵塞等缺點。噴墨打印技術在人體功能結構再生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潛力,目前主要用于皮膚和軟骨原位再生。
微擠出生物打印是一種簡單通用的方法,通過機械力的擠壓作用,能夠使樣品池中的材料被連續擠出,然后通過在X、Y、Z軸方向控制,獲得三維空間結構。該方法適用的材料黏度范圍廣泛,高黏度材料通常用于支撐結構,低黏度材料常被用來提供細胞外環境以維護細胞活性。材料特性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溫敏性材料和剪切稀釋材料,溫敏性材料在室溫下呈流動狀態,能夠與其他材料共同擠出,在溫度接近體溫時交聯固化;剪切稀釋材料的黏度隨剪切率增大而減小,這一特性恰好滿足擠出工藝。微擠出生物打印技術最主要的優點是能夠沉積高的細胞密度,有利于滿足組織工程需要,缺點是細胞成活率低。該技術雖然打印高分辨復雜結構所用時間較長,但能夠打印的產品類型較多。目前,該技術已被用來制造多種組織和模型,包括主動脈瓣膜、分支血管樹、體外藥物代謝和腫瘤模型等。
激光輔助生物打印的原理可以簡單概括為,激光脈沖作用于能量吸收層上產生高壓氣泡,高壓氣泡將含有細胞的打印材料推動到承接基體上,從而構建三維結構。該技術的優點為分辨率高、細胞沉積密度高,但對交聯速度要求高且費用高,目前應用較少。
常見材料性能不同
相比于普通3D打印,3D生物打印技術要求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且能夠提供目標組織的功能性。目前最常用的材料分為兩大類: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見表)。
干細胞是理想細胞材料
用于3D生物打印的細胞,需要盡量接近人體生理狀態,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增殖分化能力。干細胞具有多種分化能力,有再生組織與器官的潛能,是最適合3D生物打印的一類細胞。目前,在3D生物打印領域應用已經比較成熟的細胞主要是間充質干細胞,如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脂肪間充質干細胞等。此外,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C)也適用于3D生物打印。
積極引導產業發展很關鍵
3D生物打印技術已越來越多地融入醫療領域,特別是醫療器械領域,但由于該技術與硬組織3D打印技術差異較大,目前的監管法規和手段難以滿足對其進行科學監管的需求。
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器械監管部門已開始積極針對3D打印技術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如2017年12月,美國FDA發布《3D打印醫療產品技術指導意見》,對應用3D打印技術制造醫療器械應該考慮的風險點和要求進行了詳細說明;歐盟醫療器械法規(MDR)中雖然沒有針對3D打印醫療器械的規定,但有專門章節描述應用3D打印技術的產品,即個性化定制醫療器械。我國一直重視3D打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近幾年,《定制式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規定(試行)》《無源植入性骨、關節及口腔硬組織個性化增材制造醫療器械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文件陸續發布。
但從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布的醫療產品3D打印相關政策和指導文件可以看出,這些文件更多是集中于硬組織3D打印,很少專門針對軟組織3D生物打印。因此,需進一步關注軟組織3D生物打印技術,制定科學監管要求,引導3D生物打印技術領域科學、健康、創新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
相關新聞

“釔”朵小紅花:尋找治愈希望 傳遞生命力量
9481個小時之前

2024 ASCO恒瑞醫藥14款創新藥共79項抗腫瘤領域研究成果登場亮相
9553個小時之前

《近視防治指南(2024年版)》明確,眼保健操、OK鏡、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延緩近視
5月3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近視防治指南(2024年版)》,進一步提高近視防控和診療的規范化水平,推動和加強我國近視防治工作。
9553個小時之前

Molecular Cancer | 邁向癌癥治療新紀元:CAR-M療法的臨床潛力
近年來,嵌合抗原受體(CAR)技術在血液腫瘤治療中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淋巴瘤和漿細胞骨髓瘤(PCM)等方面。然而,CAR-T細胞療法在實體瘤治療中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這促使研究人員開始探索替代性的免疫治療方法,以克服當前CAR-T細胞面臨的重大挑戰。具有強大吞噬能力、抗原呈遞功能以及能夠調節腫瘤微環境和刺激適應性反應的巨噬細胞成為一種有前景的選擇。
9553個小時之前

以標準化引領國產手術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手術機器人作為醫用機器人領域的重要分支,憑借有效提高手術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等顯著優勢,正受到醫療器械行業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促進手術機器人領域創新產品加速上市,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醫護人員及患者用械安全,我國藥監部門積極推進醫用手術機器人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手術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9651個小時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