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工關節集采更規范更高效
發布日期:2021-09-18 閱讀次數:10823 來源:鳳凰網
摘要:
據新華社報道,9月14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組織開展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在天津產生擬中選結果。令人欣喜的是,本次集采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
讓人工關節集采更規范更高效
人工關節置換是治療因外傷、運動損傷、退變老化等原因導致的股骨頭壞死、關節損傷、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骨科耗材技術分類和組合復雜,難以直接競爭,長期以來是集中采購的難點,價格虛高明顯,患者負擔較重。而目前,人工關節置換數量按照年均20%的速度增加。
此次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首年意向采購量共54萬套,占全國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按2020年采購價計算,公立醫療機構人工髖、膝關節采購金額約200億元,占高值醫用耗材市場的10%以上。最終,參與本次集采的48家企業中,44家中選,中選率92%。內外資企業均有產品擬中選,既包括醫療機構常用的知名企業,也包括新興企業,兼顧市場穩定性和活力。
可以說,人工關節集采降價,將大幅度減輕患者負擔,提高其生活質量。人工關節是國家組織開展的第二個集中帶量采購高值醫用耗材,人工關節價格高昂,老百姓負擔重,臨床使用成熟,企業競爭充分,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正逢其時。同時,如同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司長丁一磊所指出的,人工關節類骨科耗材集采的成功開標,體現出深化高值醫用耗材治理的決心,為推動集采制度框架更完善、規則更成熟做出有益探索,對深入推進集中帶量采購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人工關節競價采購力爭公平公開,擠出中間環節水分。據媒體報道,一方面,區分了A、B兩組,A組是歷史采購量較大的產品,以更好地適應臨床需求,中選率也更高。另一方面,按系統競價,如人工髖關節由股骨柄、股骨頭、內襯、臼杯、螺釘組成,人工膝關節由股骨髁、脛骨墊片、脛骨平臺、髕骨假體組成,不像支架是按單件產品報價。同時,按照骨科產品特點區分材質以及是否含伴隨服務,約定用量之外的剩余用量更尊重醫療機構自主權。醫療機構可以從中選產品系統中自主選擇價格適宜的產品(競價比價價格最高的除外)。這也正是降價幅度之所以能超過80%的主要原因。專家分析,國家組織集中帶量采購明確了巨大的全國用量,以公平公開的市場規則開展競價采購,降下的價格空間都是中間環節的水分,有利于倒逼行業規范發展。
不過,在人工關節招標規則越來越科學同時,此次人工關節招標現場也出現了少量雜音。招標過程中有少數廠家的報價似乎偏離合理的邏輯,使得有專家當場提出了質疑。例如,按照規則,屬于同一實際控制人或存在控股關系的兩家企業,理性選擇可能會將兩個企業的報價報一高一低作區分,或是兩家企業都報相對低的價格來獲得中標,一般不會都頂著報價的上線報價,并報出基本一致的價格。而這種“甘愿出局”的企業,其“市場份額”最終卻在其他種類的人工關節產品系統中“復活”。這種極小概率事件的出現,也引發了現場不少參加集采活動的國內外企業對相關企業報價策略的不解。
繼藥品、冠脈支架后,人工關節類骨科耗材集采的成功開標,體現出深化高值醫用耗材治理的決心,為推動集采制度框架更完善、規則更成熟做了有益探索,對深入推進集中帶量采購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好事。下一步,既要多方面措施確保人工關節集采后的供應,對于供應不及時的企業,加強信用評價;與此同時,也要進一步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讓規則更加科學和完善,保障企業的合法利益,保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而更好守衛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