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聞”內涵的思考
發布日期:2021-02-23 閱讀次數:551 來源:中國醫藥報
摘要:
開欄的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近年來,中國醫藥報社在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的領導下,堅持守正創新,持續踐行“四力”,努力提高《中國醫藥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即日起,本報開設“守正創新踐行‘四力’”欄目,展示中國醫藥報社的實踐成果和思考感悟,敬請關注。
□?王春梅
對于“新聞”的定義,教科書通常沿用陸定一在1943年提出的概念:“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與70多年前相比,新聞實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的內涵也在不斷刷新。例如,電視直播、移動互聯網技術已經讓對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成為可能。自2016年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以下簡稱傳媒集團)組建以來,在國家藥監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在傳媒集團黨委的具體指導下,中國醫藥報社以“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導向;服務監管事業,服務大眾健康”為宗旨,在辦報理念、內容創新、版面風格、媒體融合等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每一個變化都伴隨著對“新聞”內涵的重新思考與理解。
一、體裁之變——消息類稿件不再牢牢占據版面的“C位”。新聞的體裁非常豐富,狹義的新聞特指消息,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評論、攝影、漫畫、深度報道、特寫、調查報告等等。隨機選取2015~2020年每年7月份《中國醫藥報》頭版頭條稿件為樣本,可以發現非消息類稿件的數量逐年增加,從2015年的3條增加到2020年的16條。2017年7月,頭版頭條出現了評論的身影。作為版面的“C位”,頭版頭條的選稿標準是辦報理念的直接體現。2016年以來,評論、深度報道越來越頻繁地在頭條見報。這個變化意味著我們對新聞體裁的認知更加科學、全面。
二、內容之變——形成了評論、政策解讀、監督性報道“三輪驅動”的格局。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消息越來越難登上頭版頭條,是因為《中國醫藥報》立足國家藥監局機關報定位,順應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變革重塑的大勢,積極推進內容創新,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更加注重輿論引領作用,提高政治站位,把評論工作打造為報社的品牌。正因如此,《中國醫藥報》頭版的評論員文章從2015年的15篇,增長到2018年的67篇,增長了347%。在2021年1月份,頭版的評論即達到10篇。
——更加重視政策解讀,不僅要告訴讀者國家藥監局發布了什么政策,還要告訴讀者為什么要發布這項政策,政策的精髓要義是什么,政策的發布將給行業帶來什么影響。2018年10月24日,楊悅教授撰寫的《轉變監管理念保護促進公眾健康——關于〈藥品管理法〉修訂的階段性思考》在頭版頭條見報,這是專家撰寫的政策解讀文章首次登上《中國醫藥報》頭版頭條。
——旗幟鮮明地推出監督性報道。輿論監督是黨賦予媒體的職責使命。作為社會共治的重要組成力量,新聞媒體須主動擔起保障藥品安全的媒體監督責任。2019年1月18日,《中國醫藥報》頭版頭條刊登《用“藥妝”概念宣傳,誰在“頂風作案”?》。這對《中國醫藥報》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在此之前長達十余年的時間,報社的報道只有“贊歌”,沒有批評,更無監督性報道登上頭版頭條。隨后四期報紙連續發布關于藥妝的監督性報道,引發電商藥妝下架潮。2021年2月9日,《中國醫藥報》頭版開設“把‘四個最嚴’落到實處”專欄。
評論、政策解讀、監督性報道“三輪驅動”讓《中國醫藥報》的報道更有高度、深度和銳度。這既是國家藥監局機關報的使命所在,也是媒體融合的大勢所趨——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極其便捷、廣泛,沒有任何一條資訊是讀者只通過《中國醫藥報》才能獲得的。同樣,讀者也不滿足于僅僅從《中國醫藥報》獲取資訊。
三、渠道之變——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國家藥監局作為最大的新聞源;同時整合傳媒集團內部優勢資源,以大數據助力新聞生產實踐。傳媒集團董事長吳少禎多次強調,作為機關報,最重要的就是要講政治,應該多關注國家層面的內容,工作重心要上移。國家藥監局是最大的新聞源,必須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根本職責,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藥品監管工作的決策部署,及時、權威、準確解讀國家藥監局出臺的重大舉措。重點稿件要體現國家藥監局黨組的精神、緊貼國家藥監局工作重點和人民群眾的期盼。
對于藥審改革、脫貧攻堅、《藥品管理法》修訂、《疫苗管理法》出臺以及疫情防控藥械應急審批、質量監管等與國家藥監局重點工作密切相關的重大選題,《中國醫藥報》頭版改變以往“寸土寸金”的風格,往往拿出整版篇幅或者以特刊方式濃墨重彩予以呈現,以消息、解讀、評論、圖解等多種體裁在全媒體平臺進行組合式宣傳。
作為國家藥監局直屬單位,傳媒集團擁有豐富的融媒體、圖書出版、輿情大數據、培訓、會展、監管智庫等優勢資源,先后被國家藥監局確定為第一批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培育單位,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國科協授予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傳媒集團輿情監測中心歷經四年多發展,在輿情監測平臺基礎上搭建了“兩品一械”風險預警平臺,實現了從“事后輿情風險”向“事前風險預警”的跨越。中國醫藥報社踐行傳媒集團“全媒體、大數據、監管智庫”三大戰略,以大數據助力新聞生產,將輿情監測系統與風險預警平臺作為重要新聞源,從中發現新聞線索,并進行追蹤分析,推出“兩品一械”風險預警榜單,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助力智慧監管跑在風險前面。
四、明晰“新聞”內涵與媒體定位。梳理了近幾年的變化,我們就完成了對“新聞”內涵的重新思考——
新聞不僅僅是資訊。
新聞不僅僅是對事實的報道,還要關注事實的背景、事實出現的過程、事實產生的影響。
沒有評論的報紙是沒有靈魂的,沒有深度報道的報紙是沒有肌肉的,沒有監督性報道的報紙是沒有筋骨的。唯有三者并存,才是健康的、有生命力的。
與此同時,《中國醫藥報》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
作為黨管媒體,作為國家藥監局的機關報,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牢牢占領藥監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和制高點。所謂喉舌,就是要把黨和國家的聲音傳出去,傳得更廣,傳得更明白。這種傳播不是“人云亦云”的傳達。否則,我們就僅僅是機械的傳聲筒,而不是大腦支配的“喉舌”。我們要用評論來引領輿論,用解讀來宣貫法規,用監督性報道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基于以上定位,在新聞采編實踐中,我們要做到“看天氣、接地氣、聚人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從來不是單純的業務工作,講政治是第一位的。“看天氣”就是要堅持政治家辦報,在深刻變化的媒體格局中守好黨的新聞輿論陣地,不斷鞏固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接地氣”就是要在監管系統和“兩品一械”行業之間搭建溝通交流平臺。“聚人氣”要求我們持續深入推進媒體融合,推進內容與形式創新,既追求讀者、用戶和粉絲的絕對數量,又要不斷提升用戶黏性,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中國藥監故事,傳播中國藥監聲音。
這里需要特別關注的是,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優質內容產能。對于媒體來說,內容生產與產品服務是供給側,社會關切與用戶需求是需求側,因此要從單一注重內容生產向雙向關注供需方向轉變,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根據用戶的需求調整內容生產策略。對于《中國醫藥報》來說,在擴大傳播覆蓋面、吸引“絕大多數”用戶的同時,也要科學分析用戶中的“關鍵少數”——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藥品監管部門領導的需求,向智庫方向轉型,聚攏智力資源,助力監管科學。 (作者系中國醫藥報社經理、總編輯)